標籤

2012年6月27日 星期三

淺談姿勢不良


      人是直立的動物,因此面對地心引力的影響遠勝於其他四足動物,脊椎是首當其衝的部位,又因為脊椎是人體的中心,所以更顯得其為重要,很多問題疼痛都是由脊椎問題所產生,姿勢不良是非常常見的問題,尤其是成長速度快的青少年身上最為常見,如果沒有好好矯正,可能造成日後非常多的問題或者疼痛上身。

    如圖,除了紅框姿勢之外,均是些常見的姿勢不良情況,其中大多姿勢不良者又以上排最右邊為主,即是所謂的駝背,主要問題是因為胸椎和頸椎的錯誤姿勢所造成,進而會產生肩膀的問題。
    下面那排除了紅框姿勢之外,都是脊椎有側彎的問題,又以最右邊者最嚴重,脊椎側彎可能是因為長期骨盆歪斜,或者生長環境、生長因素等等所造成,目前並沒有很明確的原因,只能從表徵來看,至少可以確定的是脊椎側彎的身體,其身體肌肉一定不平衡,可能是因也可能是果,但是要矯正脊椎側彎,除了矯正脊 椎之外,一定還必須要從肌肉著手,透過運動使肌肉達到平衡狀態,才能達到矯正最好的效果。
    姿勢的矯正,說簡單不簡單,說難也不難,最重要的是必須持之以恆,想想看姿勢不良並非一天兩天造成,所以不可能花兩三天就達到很好的效果,但是除非骨頭已經變形,關節已經僵硬,否則只要持續矯正,都有機會把不良姿勢矯正回來。
    矯正姿勢必須要先有正確的體態評估,找出問題,再針對問題確立個人運動處方,哪些肌肉過於無力、哪些過於緊繃等等,方能達到最佳矯正效果。
    除了矯正脊椎姿勢之外,因為長期的姿勢不良所延伸的身體各部位問題也是必須要考慮的地方,比如駝背會影響肩胛骨、骨盆的傾斜除了影響脊椎外,也會往下影響下肢,甚至造成是腳踝的問題。
骨盆位置大約是在人體的中心,所謂的核心也是指腰椎與骨盆,這個區域如果失去平衡,會往上影響整個脊椎,往下影響整個下肢,頭部的歪斜、肩膀兩邊高低不同、脊椎側彎、髖關節問題、膝蓋過度伸直或彎曲,下肢外八或內八、扁平足或內翻足等等,排除外傷所造成的情況,都可能是因為長期姿勢不良所造成的代償現象,且姿勢不良會造成肌肉不平衡,有可能會造成在運動時容易發生運動傷害的現象,所以要矯正姿勢必定要確實的體態評估,再針對身體各部位作整體性的運動治療,如此一來,效果才會顯著且維持。


待續~

2012年6月26日 星期二

骨盆底肌肉

骨盆底肌肉是核心肌群中不可或缺的肌肉群,
他們能讓骨盆更加穩定,
骨盆穩定了,脊椎才能獲得更好地穩定,
以減緩傷害的可能。

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骨盆底肌肉的收縮方式,
以下的影片很清楚的解釋了肌肉如何的收縮。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彈響髖(Snaping Hip)與彼拉提斯(Pilates)

        彈響髖(Snaping Hip),簡而言之就是當髖關節動作時,在髖關節附近會發出"喀啦喀啦"的聲響,通常是不會伴隨疼痛出現,但有些長期有此問題者比較有可能會出現疼痛現象。

        大致上可以分為:一.外轉型(external),二.內轉型(internal),三.關節型(intra-articular)。

       一.外轉型(external clicking hip),最常見的形態,髂脛束(Iliotibail band)變厚或者臀大肌肌腱滑過股骨大轉子造成。當髖關節彎曲時,髂脛束會滑向前; 然後當臀大肌收縮時,髂脛束會被往後拉,而滑過股骨大轉子; 偶爾會伴隨關節囊炎。

        二.內轉型(internal clicking hip),通常是髂腰肌(iliopsoas)肌腱彈過腸恥隆突(iliopectineal eminence)或股骨頭。可能在內收肌大三角(adductor triangle)處<是由Inguinal lignament、sartorius、adductor longus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會有壓痛點。主要是當髖關節從彎曲(flexion)到伸直(extension)時<動作過程中保持髖關節是外轉的>,會造成iliopsoas滑過股骨頭,而引起聲響甚至疼痛。

        三.關節內型(intra-articular causes),可能是因為loose bodies、synovial chondromatosis、osteo-artilaginous exostoses和acetabular labral tears。需要手術治療。

        治療方式,除了第三型之外,其他兩者主要還是以伸展(stretching)為主,或者NSAIDS(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

        伸展動作:
        髂脛束臀大肌髂腰肌
          

        運動治療來說,先在無負重下運動,讓動作範圍縮小(以不痛為原則),盡量給予本體感覺回饋,先從事短力矩的運動即可,以穩定髖關節為主。

        Exercise Example:
                                   
        One leg circle (Matwork) - 雙膝彎曲,使用flex-band,減少動作負荷,增加本體感覺回饋。

        Bend & Stretch (Reformer) - 可使用extend strap。

        Side Bend (Matwork)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肌肉組成與功能分類


一.Local Stabilzer,深層穩定肌群 (e.g.腹橫肌、多裂肌)
肌肉組成以Type I muscle佔大多數, 均為深層肌肉,其功能與”軸”的活動有關。肌肉需持續收縮, 收縮力量<25%(最大收縮力量), 容易啟動收縮, 能夠控制身體關節在正中(Neutral)姿勢,且透過調整力量來持續動作。
能早先於動作而預先收縮, 收縮是無方向性的,具有高度本體感覺,保持身體維持在正中(neutral)姿勢下,屬於閉鎖鏈,收縮速度慢,低recruitment(每次肌肉收縮間隔時間長)。

若有問題會影響反射抑制(reflex inhibition)、力量下降、耐力下降、改變對力量(load)的反應、不正常的徵召收縮, 而造成不正常的動作和單節的控制。

控制單節的動作,控制正中(neutral)關節姿勢,收縮不會造成肌肉長度的改變或只有些微的改變,所以沒有活動度,活動無方向性,持續性收縮。這些肌肉提供關節位置、範圍、活動速度的本體感覺。

Dysfunction:
在動作控制(motor control)上有所缺失,所以在受徵召收縮的時間點上會有所延遲,當有疼痛或病理變化時,其功能會受限制,肌肉張力下降,單節局部控制變差,關節正中(neutral)姿勢的控制力下降。
變成片段收縮來替代持續收縮功能(耐力),因為痛或high load會造成肌肉不容易或無法收縮,不良的徵召收縮(太多或太少),收縮時間點遲延,動作功能像global mobilizer,缺少該有的力量形態而失去了關節正中位置。


二.Global Stabilizer,淺層穩定肌群 (e.g. 腹斜肌、Spinalis、臀中肌)
肌肉組成以Type IIa muscle佔大多數, 肌肉為深或淺層,單一關節的肌肉。Phasic force, 容易受啟動收縮, 控制關節內外層, 主要是離心收縮或減速的功能,為姿勢性肌肉, 抗重力性肌肉, 肌肉收縮有方向性, 具高度本體感覺, 中度recruitment

(每次肌肉收縮間隔時間長), 閉鎖鏈, 肌肉收縮速度慢。

若有問題會表現在力量下降、反射抑制(reflex inhibition)、改變再次收縮(recruitment)模式, 造成多關節的問題。

肌肉收縮控制活動度,肌肉收縮等同於離心長度的改變,所以整個活動範圍的控制主要是在inner range(關節內),所謂的肌肉主動和關節被動,為low load減速的動力,特別是旋轉的方向,此類肌肉收縮為非持續性且有方向性的。



Dysfunction:
無法控制關節內活動,或者關節外過度的活動度,不容易啓動收縮,不良的離心收縮和旋轉控制。

肌力下降,缺少關節活動度的控制,離心收縮和旋轉變差,跟local stabilizers一樣load就會收縮作用,shaking (抖動) -> quick phasic on/off pattern(多為過度緊張或收縮過多)。





三.Global Mobilizer ,動作肌群 (e.g. 腹直肌、股二頭肌、梨狀肌)
肌肉組成以Type IIb muscle佔大多數,屬於淺層、多關節的肌肉, 多功能性, 整合相鄰關節。高度recruitment(每次肌肉收縮間隔時間長), 肌肉長度會改變力量, 吸震功能, 主要是向心收縮, 有方向性, 極少本體感覺, 不易啟動收縮, 肌肉收縮速度快, 為開放鏈動作, 高度協調性。

若有問題會表現在緊繃、過度活動或痙攣, 且容易受刺激而收縮, 造成多關節、相鄰的或同節脊椎椎體的問題。

需要力矩來產生活動度,造成向心收縮,收縮時肌肉長度改變,吸震功能,有方向性收縮,非持續性收縮,是一個on-off 的phasic pattern(收縮-放鬆)。

Dysfunction:
肌筋膜(Myofascia)變短會限制physiological和accessory motion,它們必須被其它所代償,這些肌肉表現過度活動 ,容易收縮,low load recruitment和產生痙攣來反映疼痛和病理現象。

Spasticity(關節兩側的肌肉一同收縮,e.g. 膝蓋曲肌和伸肌),容易誘發收縮(伸展(stretching)可以減少這現象),太緊,過度作用(e.g. 痙攣)。






總言:
需要三種肌肉形態共同作用來穩定維持動態穩定。
1.Local stabilizer控制關節表面和動作的細微度。
2.Global stabilizer為抗重立或姿勢性肌肉。
3.Global mobilizer為torgue generators。轉移承重力量、吸收外力造成的震盪(for load transferring,  
for shock absorption)。




髂薦關節失能(SI joint Dysfunction)與彼拉提斯(Pilates)


       此關節疼痛問題大多是因為關節周圍組織(肌肉或韌帶等)不平衡所造成壓迫產生疼痛,使關節不穩定或者太過於僵硬。常見於婦女產前後造成此關節太過於鬆弛,而使關節處產生疼痛。

       復健運動建議,復健動作先以閉鎖鏈運動、非承重姿勢、低負荷運動為主,使周邊肌肉達到平衡為目標。

       彼拉提斯動作建議:
Matwork - Shoulder bridge prep
Reformer - Footwork、Second position
Stability Chair - Crossover press


2012年6月10日 星期日

羽毛球與彼拉提斯

        羽毛球是一個著重於快速移位以及手腕力量與技巧的運動,當然身體的旋轉與核心肌肉群一定扮演着重大的角色。
        以揮拍擊球來講,和網球不同的是,打羽毛球需要用到手腕瞬間快速的力量,雖然打長球、切球、殺球、挑球等,還是需要手臂的帶動揮拍,但在擊球的瞬間,重要的仍是手腕的瞬間動作。所以錯誤的揮拍姿勢容易造成肩膀、手肘或手腕的傷害。
        而身體的旋轉動作在於擊球時,亦有著相當大的關聯性,順暢的身體旋轉能夠帶動出手臂流暢地揮動,因而使手腕可以更精細地作出擊球的動作,所以身體旋轉肌肉能運用得恰當、流暢性佳,將可以使擊球更加有力量。因為只須身體轉向一邊來帶動慣用手的正拍擊球,所以骨盆的歪斜轉向與否亦是可能造成傷害的重點之一。
       核心肌群,有足夠的核心肌群可以使身體移位起始速度加快,因為要先穩定身體中心(脊椎),才能使得周邊(四肢)可以發揮最大功能,四肢肌肉收縮得以獲得最大的功效,而不會浪費一分一毫的力量。因為需要快速的移位與停止,所以膝蓋的傷害也是不容忽視。       
       羽毛球選手之訓練,除了基本的體力、手腕的力量與穩定性、下肢各關節穩定性以及相關肌肉的力量與耐力之外,核心肌肉群更是必要的訓練重點。
       核心加強重點除了基本的local stabilizers之外,屬於global stabilizers的腹內外斜肌亦是重點之一。